• 索引号: 11370100MB28696235/2023-00961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 2023-12-20 发布日期: 2023-12-20
  • 发布机构: 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统一编号:
  • 标题: 济南市市场监管局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 济南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济南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
  • 发文字号: 济市监办〔2023〕60号 有效性: 有效
济南市市场监管局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 济南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济南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各区县(功能区) 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 、 自然资源和规 划、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 、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 , 市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 战略部署 , 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 ,统筹有 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 , 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 和信息化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交通运输局研究制定了《济南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济南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


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

济南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济南市交通运输局

2023 年 12 月 20 日

(此件主动公开)

济南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

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



计量、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标准、计量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扎实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关于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市监计量发〔2022〕92号)、《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市监计量字〔2023〕99号)总体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入手,统筹推进济南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工作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顶层设计与协同联动,围绕我市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聚焦钢铁、炼化、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计量测试与标准研制需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积极构建协调、高效、融合、共治的标准、计量发展机制。

坚持重点突破。以本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模块为突破口,分类分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的集聚效能,通过研发绿色低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突破一批碳计量技术难题,研制一批先进标准,形成一批重大计量科研成果,探索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的标准体系,逐步推动各行业领域碳计量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坚持能力提升。立足本市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积极参与基础通用标准制修订,实现标准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扩大标准约束引领力。大力推动计量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发挥计量标尺衡量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坚持开放融合。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企业优势,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标准、计量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注重标准计量体系与本市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的有效衔接。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机制,推进标准、计量等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和综合应用。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并发挥作用。碳相关计量标准能力水平稳步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测量能力基本具备。新建或改造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0项以上,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10项以上,建立1至2家碳计量领域省级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计量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山东省氢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专项研究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专业计量测试技术。推动建立以国际标准为引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济南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的标准转化。围绕碳排放、碳核算、碳交易、碳汇、减污降碳协同等重点工作,支持我市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相关领域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不少于5项,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供给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结构更加优化健全。碳排放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进一步完善,计量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关键领域碳计量测试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绿色低碳技术标准转化机制更加成熟,转化平台更加健全,标准约束和引领作用更加显著,标准化工作重点实现从支撑碳达峰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到2060年,全面建成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更加全面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全方位标准计量支撑,满足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需要。

(四)体系框架

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重点任务的要求,围绕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制修订。围绕钢铁、石化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推进我市在能耗、效益、绿色低碳新技术、节能节材工艺等重点行业相关标准制修订。鼓励重点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实施。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展传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标准研制,健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我市产业优势,鼓励我市链主企业参与国家节能低碳技术、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完成国家、省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建设任务,建立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能源标准制修订。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参与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和非化石能源技术标准制修订,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氢能、地热能、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建立完善标准体系。着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展煤炭绿色智能开采、节煤降耗标准研制。完善煤炭废弃物及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发挥省风电装备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省电力机器人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作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能电网、源网荷储等领域标准研究,以技术标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标准制修订。推动交通运输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支持相关单位积极参与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领域标准制定。围绕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装备等领域,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标准转化,开展节能降碳设计、建设、运营、监控、评价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完善物流绿色装备设施、运输服务等标准。倡导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积极参与省绿色交通标准化试点。(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物流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按分工负责)

(四)加强农业农村降碳增效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引领,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围绕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大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实施应用,推动实现高产、优质、增收。开展增汇型农业技术标准研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碳汇量。支持引导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国家、省粮食供应链、高效仓储、深加工创新技术等领域相关标准研制,促进节粮减损。鼓励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研制。完成国家生态农场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业低空高光谱遥感监测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旅游民宿乡村振兴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建设任务,建立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和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加快构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评估考核等相关标准制修订,鼓励制定节约型机关、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健全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向标准转化,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研制,推动建立循环改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鼓励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地方标准。(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计量技术体系

1.加强计量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组织重点行业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方法的差异化研究,开展高准确度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检测装置设计与应用研究,聚焦碳排放和碳监测先进计量技术领域,研究在线、动态、远程新能源与碳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开展碳计量数据评价、研究与应用,探索研制氢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标准物质,开展氢能产业量值溯源与测量系统现状及路径研究。(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配合)

2.加强关键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组织起草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技术规范,开展碳计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碳数据不确定度分析研究,组织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校准方法研究,加快氢燃料电池用氢气杂质检测实验室建设,开展氢气中痕量杂质检测、微量氢气泄漏等测试技术研究、加强汽车用压缩氢气加气机溯源能力建设,推动成立山东省氢能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3.加强重点行业及专业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围绕新能源、光伏、炭素、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开展碳排放因子、能源热值检测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展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产品等评价测试。建设山东省氢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服务构建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为目标,专项研究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测试评价,加强智能汽车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炭素行业碳排放直接测量数据开展分析研究。(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专栏1  碳达峰碳中和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碳计量领域。完善碳计量体系,参与重点企业碳计量器具、碳计量审查相关规范编制起草工作。开展碳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为碳计量数据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支撑。进行碳计量方法研究,对碳排放量的在线监测方法与燃料端核算方法开展差异化研究。开展发电、煤炭等碳排放因子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碳计量标准体系,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

新能源领域。完善氢能计量体系,开展氢能产业量值溯源与测量系统现状及路径研究,聚焦氢能关键技术领域,研发氢气中杂质标准物质,研究储氢长管拖车运输方式中氢气质量的测量方法,探索加氢机、卸氢柱的计量校准方法。提升新能源计量服务能力,开展光伏组件电性能计量、风力发电上网电能质量评价、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产量计量工作。

环境监测领域。完善环境监测计量体系,研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恶臭气体检测仪校准方法。研发环境监测类计量器具,开发温室气体、环境污染物排放检测装置。

(七)加强碳计量管理体系。

1.落实碳计量制度规则。落实国家、省碳计量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碳计量职责分工和重点任务,参与制定碳计量监督管理办法、重点行业碳计量监督管理规定、碳计量审查、“两高”行业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推进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有效衔接。(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2.参与制定碳计量技术规范。成立山东省新能源产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参与碳计量政策研究和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编制碳计量技术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技术规范,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技术规范,“两高”行业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技术规范。加强温室气体排放量直接测量方法研究,完善环境监测计量体系,制定在线监测设备校准、碳排放与碳监测关键参数测量方法等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专栏2  碳计量技术规范

器具配备管理。根据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需求,制定重点行业碳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规范,“两高”行业监测用计量器具配备等相关技术规范。

碳排放校准。制定碳排放在线计量监测系统、碳排放因子检测设备等计量技术规范。

新能源。制定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相关计量技术规范。

重点领域。制定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相关计量技术规范。

3.加强碳计量监督管理。开展重点排放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和碳排放计量审查,推动能源计量审查与碳排放计量审查相衔接。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合理配备和使用计量器具,提升计量数据应用和监测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碳排放测量管理体系。加强碳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等手段,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八)健全计量服务体系

1.提升碳计量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发挥计量技术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的作用,推动建立技术创新共同体,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搭建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池充放电测试仪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为实施碳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障;推广水效、能效标识,推动节水、节能技术进步,提高用水用能产品效能。(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2.提升行业领域碳计量服务能力。完善电力、钢铁、炼化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服务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碳计量数据在线采集与监测。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评价活动。(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3.加强第三方碳计量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碳计量服务机构,提供碳计量相关检验检测、企业碳核算、能源合同管理、节能降碳技术方案等全方位、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建立碳计量实验室,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专栏3 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服务平台

产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山东省新能源产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加强新能源政策研究,加快省内各领域新能源技术规范的制定。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快山东省氢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研究产业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完善全产业链计量支撑体系,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和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

产业联盟。成立山东省氢能产业联盟,充分发挥氢能领域相关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及优势,聚集创新资源,推动氢能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重点工程和行动

一是开展核心技术标准制定行动。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强化核心技术标准攻坚,加快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绿色技术标准研制,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与绿色低碳产品相关标准制修订。支持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制定高质量团体标准,将技术水平高、实施效果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是开展创新技术标准转化行动。发挥好我市省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平台聚集优势资源,加强标准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技术研发、专利创造、标准研制一体化发展机制。聚焦重点创新链、产业链,整合标准化要素资源,积极申请建设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一批原创性、高质量标准,有效发挥标准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是实施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计量以及碳汇技术体系的支撑保障,针对绿色低碳重大技术需求,加强碳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现计量协同创新,为低碳技术研究、清洁能源使用、能源资源利用、碳汇能力提升、碳排放在线监测等提供计量技术支持。(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是实施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要,开展计量标准能力提升行动和标准物质能力提升行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是实施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以典型示范、标杆引领为主线,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全面梳理各行业、各区县碳计量典型案例和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计量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荐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项目成果向标准、技术规范转化。(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是实施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持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行动,鼓励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组建碳计量技术服务队,开展计量专家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服务低碳行活动。依托具备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积极开展双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服务,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进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工作协调,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各部门、各地方要按照标准计量体系的统一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稳步、有序推进。(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关键计量技术研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以及相关基础通用和重要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等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建设。(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合理规划和设计标准计量人才梯队建设,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标准计量人才库。开展“双碳”领域标准计量人才提升行动,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实训基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人才聚集作用,畅通标准计量人才供给渠道。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人员与碳排放管理员的培训,提高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人才队伍的计量标准专业能力。(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考核评估。加强对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定期评估,分析进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适时调整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重点。各部门、各地方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情况检测,及时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做好与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部署的有效衔接。(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 上一篇:
  •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